1921年7月的一天,13位热血男儿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,谱写了中国改天换地的新篇章,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,发出了震惊世界的呐喊,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政党——中国共产党诞生了,让人无比的振奋和自豪。从此,我们的党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,开始了追寻真理的长征。不怕枪林弹雨的洗礼,无畏硝烟炮火的轰鸣,旌旗猎猎,战歌声声,斩不断的是那永远高昂的头颅,压不垮的是那永远挺起的脊梁,凭着坚定的信念、顽强的斗志、坚实的步伐和非凡的智慧,一路走来了,96年的风风雨雨,96年的坎坷人生,顶天立地,豪情万丈,铁骨铮铮。从建立到今天,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,最终先烈们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,造就了今天的宏伟基业。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农村满目疮痍,劳动强度大,生产效率低。“那年头,农民靠天吃饭,遇到暴雨、干旱等恶劣天气,农民的收成所剩无几,生活条件很差,因此很多农民都吃不饱饭。”对于我来说,无法体会当时的困苦,只能从书上看到或是听老一辈人这样谈起。
就在乡下的农民还在为吃饭发愁时,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,开启了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序幕,革除了“吃大锅饭”和“平均主义”的弊端,这样的体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。近几年,国家一系列的支农、惠农、强农政策更是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契机,也让农户人家品尝到收获的喜悦,家乡也是旧貌换新颜。
我的家乡是兰州高新区连搭镇的一个川区小村,生于斯长于斯,亲身经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,感触颇深。端午放假,父亲打电话说,家里盖了两层楼房,二十多间,现在已经竣工,装修完毕,让我回家看看。放下电话,我便迫不及待的想回家。拎着大包小包,带上孩子,老公开着车便急匆匆往家赶。汽车飞驰在宽阔平坦的乡间水泥公路上,车窗外槐花飘香,美景如画,一片片碧绿整齐的菜地长势喜人,勤劳的乡亲们正在忙着铲青笋和散花,路上不时驶过一辆辆满载着蔬菜的三马子、农用车,正赶往菜库卖菜,我心中欣喜万分。家乡的巨变,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农业发展的点点滴滴,也从侧面折射出时代的变迁。
回想起小时候,上学时总要穿过一条泥泞的小路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每天步行近半个小时才能赶到学校,家里的公鸡就是报时的闹钟,每天鸡叫三遍,母亲便一遍遍催我起床。每到下雨时,破旧的泥胚房便开始漏雨,一家人便找来大小小的水桶、瓦罐,盛在漏雨的地方,经常是一家几口人挤在炕头盼着天亮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父亲出外打工,在一个个建筑工地上辗转奔波,省吃俭用,终于盖起了几间砖瓦房,这种状况才彻底改善。
还记得厨房里漆黑的灶台,水泥抹的台面,木制的风箱,一拉便“咯吱咯吱”的响。年幼的我总要两只手一起用力才拉得动,一边还要不断的往灶膛里添麦草或是玉米秸,等到饭做熟,看着我被烟熏得黑一块灰一块的脸,母亲常笑我:我家的俊姑娘都变成大花猫了。后来,盖了新房后,灶台上面贴了一层白瓷砖,自来水管也接到了院子里,再也不用日日去村口的沟底里挑浑浊的涝池水,母亲高兴极了。上班后,我给她买了一台电鼓风机,那架奶奶传给母亲的风箱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前几年,哥又买了电磁炉,购置了冰箱、电烤箱、电饼铛等,做饭烙饼快捷省时,干净卫生,厨房终于旧貌换新颜了。
终于到家了!村口,乡亲们搭了一个不锈钢的彩门,红红绿绿的彩旗绸带似在欢迎四面八方来的宾客。村道旁,一座座设计新颖别致、宽敞美观的两层全封闭楼房拔地而起,新修的高大的戏台矗立在平整宽阔的小广场上,要是在农闲时节,你会看到大妈和小媳妇们在这里载歌载舞,广场舞激情四射,围观的老人小孩不亦乐乎。还有三五成群下棋的、唠嗑的,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,悠闲自在。要是在夜晚,道路两边的太阳能路灯一片通明,将村子映照得灯火辉煌,广场绚丽璀璨。
走到巷口,看见母亲站在家门口正翘首期盼。我兴奋的跨进院子,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人喜不自胜。高耸的楼房,明亮的落地窗,墙面是光滑整洁的瓷砖,屋顶镶嵌着红色的琉璃瓦,气派美观。屋内,房子已装修一新,精美的吊灯,漂亮的窗帘,舒适的布艺沙发,温馨雅致。墙上装裱精美的书画、墙角陈列整齐的书架、地上一盆盆盛开的鲜花,靠墙摆放的电视机、电脑、电冰箱、家庭影院等,无不让你感受到农家生活的文明和富足。
嫂子洗好各种新鲜的时令水果递给我,喜滋滋的说:“30多年前生产队时期,大家一起集体种地,但那时人们吃都吃不饱,现在的农民住进了楼房,彩电、冰箱、摩托车、手机、太阳能,啥都不缺,下地回来还能洗个热水澡,有些家庭甚至购买了小轿车,这样的日子,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。”我真切地感受到家人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从房子到各种家用电器的变化,再到饮食的改善,日常生活用品的不断更新,充分印证了农民收入成倍增长,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,广大农民摆脱贫困,跨过温饱,迈进小康的生活美景。
曾经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,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可是,近年来国家对农民格外照顾,种粮直补、良种补贴、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为老百姓带来了好生活。在农村,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也返乡务农,家乡已变成了高原夏菜的主产区。现在农村犁田用上了旋耕机,背篓换成了三轮摩托车、三马子,农用机械的大力推广和使用,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,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。这几年,连搭镇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建和投入,特别是2012年底划归高新区后,硬化拓宽乡村道路,兴修水利,原来的旱地也都变为水浇田,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每家种植约十余亩,高原夏菜已成为支柱产业,销往全国各地,这几年家家户户年收入都在十万元左右。2014年,投资七十多万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并投入使用,经济效益逐年增长,农民的“钱袋子”渐渐鼓起来,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。
最近几年,国家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,落实农村低保救助,推行农村养老保险,这些惠农政策的落实,确保了农村困难群众能过上衣食无忧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的生活,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,缓解了农民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的现象。便捷的农村文化书屋,充满书香气息的文化墙,乡风民约的施行,使村民的道德素质也有所提升,“五好家庭”、“孝顺媳妇”不断涌现。“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,”父亲再一次发出感慨。真是新农村,新天地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富民强国,人民安居乐业,经济文化齐发展。随着中央和省、市以及高新区农业农村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进,我相信吃苦耐劳、执着质朴的亿万农民将豪情满怀,续写乡村巨变的新篇章! 我相信明天的农村将更灿烂,我更深信祖国的明天将更辉煌!(兰州高新区连搭中学一级教师、学校教研室主任蔡媛媛)